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占世界钢产量一半的钢铁大国的角度来看,我国钢结构尤其是钢结构住宅的发展仍然滞后。为此,《中国冶金报》记者就如何大力推广钢结构特别是钢结构住宅问题与中国钢结构协会进行了交流。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提供的资料,推广钢结构特别是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对于推动钢铁产业与建筑产业协同降碳、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
钢结构建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钢结构是用钢板和热轧、冷弯或焊接型材(工字钢、型钢、压型钢板等)通过连接件(螺栓、高强螺栓等)连接而成的能承受荷载、传递荷载的结构形式。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抗震性能好、施工周期短、绿色环保、便于工业化生产、可循环利用等优点,属于典型的绿色环保节能型结构,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符合循环经济和低碳绿色发展的要求,广泛应用于住宅、厂房、体育场馆、展览馆、飞机场、办公楼、桥梁工程、海洋工程等。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40%以上。2020年,我国钢结构年产量超过8900万吨,但是钢结构建筑比例低的情况尚未改变。按照我国钢结构用量占钢产量的15%估算,钢结构用钢量将超过1.5亿吨,对于钢铁行业意味着每年有很大的用钢需求待开发。钢铁作为国家关键的战略性资源,相关储备较为缺乏。而钢结构建筑寿命长、回收率高,正是一条很好的“藏钢于建筑、藏钢于民”的途径。如果能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推广钢结构建筑,相当于建设了庞大的优质钢材战略储备库。
同时,钢结构建筑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建筑形式,虽然不同地区、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功能用途的建筑可能会有些差异,但整体上钢结构建筑的碳排放比混凝土结构减少20%~44%。加上钢构件可以直接重复利用,会有更好的碳减排效果。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钢结构建筑碳排放的研究。另外,钢结构建筑符合“藏钢于建筑、藏钢于民”的战略,可作为废钢储备,而废钢是唯一可替代铁矿石的含铁原料,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发展钢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钢结构住宅采用梁柱体系,改变了传统砖混和混凝土住宅以墙体承重的结构形式,空间通透,较传统住宅套内使用面积可增加6%~8%。此外,用户可根据设计和使用要求灵活分隔空间,户型灵活可变、跨度大,住宅不需设承重内墙,能够实现“一户多型”,并根据情况变化适时重新分割调整,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住房需求。
但是,目前,在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中,钢结构住宅占比远不到1%,与发达国家20%~30%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尤其在抗震设防烈度高的区域更应该加快试点应用钢结构住宅,在时机成熟时加以推广应用。
影响钢结构尤其是钢结构住宅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钢结构建筑建造成本偏高。
根据调查,结构形式、地域不同,钢结构与传统混凝土结构造价也不同。整体来看,钢结构住宅比传统钢混结构住宅成本高20%~30%,折合每平方米单价为300元~400元,钢结构建筑的较高造价,影响了建设单位选取采用钢结构方案。
人员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结构的主体,因而从事钢结构工程的技术人员特别是设计人员奇缺,建筑师对钢结构建筑不熟悉、设计时不适用等问题突出。据不完全估算,有经验从事钢结构设计的人员占设计人员的比例不足5%。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
钢结构产业定位被边缘化,缺乏统一管理。
钢结构在工业口不是单独的一个工业门类,钢结构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分布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几个大类,即金属制品业、土木工程建筑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工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由于涉及行业众多,钢结构在政策、税收以及市场准入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不合理、不顺的问题,制约了行业发展。
钢结构企业税收政策不统一。
钢结构企业的特点是既生产钢结构产品又提供建筑安装服务,“营改增”以后,各地对钢结构制作、钢结构专项分包、钢结构总承包等的理解不尽相同,相应的税收政策也不统一,大多数企业反映其税负不减反增,加大了建造成本。
六大建议助推钢结构发展
为了破解目前钢结构尤其是钢结构住宅发展和推广的瓶颈问题,具体措施建议包括:
01
加大政府税费等政策支持力度。
钢结构产业不同于其他建筑类型的产业,既属于技术密集型,又属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建议政府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和税收政策,扶持钢结构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支持钢结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将钢结构列入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将设备钢结构和特种钢结构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业,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对于钢结构企业既生产钢结构产品又提供建筑安装服务的业务,统一按照销售建筑服务缴纳增值税;鼓励钢结构企业开拓境外市场,加大出口抵免税收政策优惠力度。
02
推动钢结构住宅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2019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2019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强调要推进钢结构住宅建设试点。住建部接连批复浙江、山东、四川、湖南、江西、河南、青海等7个省份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目前,住建部正在总结钢结构住宅试点省份经验,计划形成一批可复制的钢结构体系和经验,进行全国推广应用;同时还要继续扩大钢结构住宅试点省份,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和农房建设试点。
03
完善钢结构标准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的标准从材料到设计、施工,涉及方方面面,标准体系已经建立。但是,现行规范缺少对新技术、新体系推广和研发的支持,而且缺乏钢结构相关图集和设计施工指南等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和能紧密联系项目、切实指导项目落地执行的指导性文件。因此,优化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非常重要。
中国钢结构协会在《中国钢结构行业“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钢结构全生命周期标准体系,涵盖设计、构件生产、施工、防火防腐、装饰装修、质量检验、工程验收和评价认定等全过程,建立钢结构绿色施工标准体系;修订钢结构工程计价定额、用工定额,促进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规范。加快钢材(尤其是型材)产品标准与设计规范有效衔接,并重视国内标准与国外标准的转换,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
04
推广应用型钢等高效能钢材,大力推动钢结构标准化。
我国钢结构建筑大部分使用钢板焊接,钢板用量占全部钢材品种的60%以上,热轧型钢、冷弯型钢和钢管等型材占全部钢材品种的比重不足20%。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钢结构用钢基本上使用轧制型钢、高强钢材等高效钢材,型钢和高强钢的应用率在50%以上。而且,我国不同工程的要求、图纸均不同,非标准构件多、结构复杂、焊接难度高、工作量大,给加工制造企业带来成本高、加工难等问题,也制约了企业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钢结构产业必须向“标准化设计、专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信息化管理”方向发展。标准化工作是实现钢结构智能建造的基础,应根据地域、气候和用途的差别,对钢结构的部品部件和结构体系进行标准化。同时指导钢厂、设计、制造加工等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促进型钢等高效能钢材的应用,推动钢结构标准化的快速发展。
05
推动钢结构智能建造。
钢结构智能建造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创新,代表了“互联网+建筑业”的前沿发展方向,可以推动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全面支撑新时代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发展需求,提升“中国建造”的核心竞争力。为此,要紧密围绕钢结构制造领域关键环节,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推动钢结构制造全流程数字化生产、关键工序智能化的进程,提升钢结构智能化发展水平,积极开展钢结构制造加工全流程数字化与关键工艺智能化关键技术及示范,开展钢结构制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示范工程的建设,实现钢结构行业高质量发展。
06
推动钢结构产业布局,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做好钢结构产业布局顶层设计,做好重点推进地区、积极推进地区的钢结构示范工程,合理安排钢结构制造产能,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还有专家建议加速培育一批集钢结构研发、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龙头企业,推动钢结构生产、设计、制作、安装、检测、维护、回收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建设,扶持新型墙体龙头企业、构配件生产企业向钢结构配套产业转型,积极开发与钢结构配套的新型节能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完善钢结构建筑主体与配套设施从设计、生产与施工建造的完整产业链。积极引导和培育钢结构检测和维护企业快速成长。引导废钢铁加工市场,培育和打造钢铁再利用全行业龙头企业,强化行业自律和依法运营,加快打造钢结构废钢回收利用产业链。
注:文章转自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 如有不妥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Contact